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调查研究
实现港城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信息时间:2015/5/8  阅读次数:【我要打印】【关闭】

    强化社会治理、制度治理、依法治理,是十八届三中全议提出的要求,也是习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的治国理念,亦是四中全会的主题,是国家治理体系向现代化迈进的必然要求与路径。张家港市积极探索政府科学治理为主导、社会力量主体普遍参与、依法治理为主要手段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了牢固的社会基础。

一、我市推进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


    党的十八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张家港市按照政府主导、民主、法治的原则,大力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积聚社会力量,激发社会治理活力,实现社会持久稳定,在苏南率先跨入基本现代化行列。
(一)坚持政府主导,把握社会治理准确方向。
    张家港市政府按照有限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的要求,以“有效的政府治理”为保障,简政放权,从“大包大揽”的传统管制中解脱出来,以“看得见的手”发挥社会治理中的主导作用,弥补“市场失灵”。
    1.有限政府。修改完善《张家港市人民政府工作规则》,深入开展全市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2014年全市行政审批事项确定为434项,同时,加强行政审批动态评估和后续管理,积极打造低成本、高效率、零障碍、优服务的行政审批服务体系,平均压缩审批时限20%以上。加强规范性文件立、改、废工作,编制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计划,健全规范性文件的动态管理机制,严格遵循清理标准,对2012年11月30日前现行有效的政府规范性文件进行了全面清理。
    2.科学决策。加强行政决策制度建设,修订《张家港市人民政府重大行政决策程序规定(试行)》,着力构建重大行政决策法制化机制。进一步明确重大行政决策范围,加强决策事项管理,不断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廉洁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实施情况评价以及责任追究等制度,拓宽公众参与面,增强决策透明度,最大程度降低决策风险,减少决策失误。加强对决策的跟踪反馈和及时纠偏,深入推进决策“事前、事中、事后”全程评估,逐步实现评估主体多元化、评估方式多样化、评估过程标准化、评估结论科学化。先后完成了沙洲电厂扩建、出租车扩容、天然气价格调整听证、新市民积分管理等与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重大决策的制定与评估工作,在宏观上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3.强镇扩权。以凤凰镇为试点,成立综合执法局,打造综合执法数字化管理平台,共下放行政管理权限683项,以凤凰镇人民政府名义统一行使。下放权限中涉及行政审批事项的受理统一集中至便民服务中心,受理事项达到44项,向上对接涵盖计生、民政、城管、经信、司法、信访等15个条线部门的职能,实现下放权力的有序衔接和正常运转。探索建立了行政管理权限绩效评估机制,对下放的行政管理权限开展“回头看”工作,确保权力放得下、接得住、用得好。
(二)坚持社会主体,壮大社会治理基础力量。
    注重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突出社会主体的作用,以培育发展社会组织、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为重点,整合社会资源,努力形成社会治理合力。
    1.孵化培育社会组织。设立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基地,开展社会组织“增量提质工程”,出台《关于进一步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本市社会组织的若干意见》,拓宽社会组织登记范围,试行“一业多会”,发展镇级社会团体,降低社会组织登记准入门槛,简化社会组织成立登记程序,实行社会组织重大事项报告备案制度。共有各类依法登记的社会组织495个,备案社区社会组织1756个,其中53家社会组织获评等级社会组织。
    2.推进政社互动试点。出台《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协助政府工作事项》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依法履行职责事项》两份事项清单,厘清基层政府和社区自治组织责权边界,搭建互动平台,完善村、社区组织架构,构建“三社联动”发展模式,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提高社区自治能力。2013年,村、社区换届选举中,村委会换届选举实现100%“海选”,居委会直选比例达到100%,村和社区选举一次成功率达99.3%和100%。南丰镇永联村的村民议事、建农村“三约三会”民主管理模式成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缩影。同时,培育和推广建筑装饰协会、塑机协会与政府部门“政会互融”模式,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在行业管理中的作用,培育新市民共进协会推行“政团互补”,发挥社会团体在特定人群管理中的纽带作用,使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3.扩大购买公共服务。大力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在坚持政府负责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将绿化养护、环保保洁、公共服务软件开发维护等项目纳入政府采购,建立健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合作提供公共文化产品机制以及公共法律服务产品的政府购买、补偿机制,实现公共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提高了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2013年政府采购公共服务金额比2012年增长了137%,实现了优化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和提升资金绩效等三重功效。
(三)坚持能力导向,培育治理主体法治思维。
    张家港市围绕人的现代法治思维和理念的确立,加强治理主体治理能力建设,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提升各类人群的法治素养。
    1.推动法治思维确立。以干部任前法律知识考试、领导干部菜单式学法、政府常务会议会前学法、领导干部法治论坛、领导干部述法制度的有效落实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其他各类普法重点人员,则采用公务员“五+X”网络学法、“领导干部学法导读”、执法人员季度考试、机关干部法治格言征集、廉洁法治书画征集、法律知识竞答、普法讲师团、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模拟法庭、参与法制教育馆互动游戏、“新市民法制教育大讲堂”、农民工学法活动周、“送法进企业”、“送法下乡”等形式,实现各类人群学法常态化。
    2.提升法治文化素养。不断加强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形成了张家港法治文化公园为龙头,杨舍老街法治文化街、金港镇法治文化广场、凤凰镇法治公交站台、乐余镇校园法治文化长廊、南丰镇法治文化展馆、塘桥镇青龙村法治林荫道等“一镇一景”特色文化工程,实现了市、镇、村(社区)法治文化阵地全覆盖。打造了“法治文化夜市”品牌,开展“百场法治电影进社区”、群众性法治文艺会演等文化活动,开设普法微博“张家港普法365”,拍摄展播普法微电影,制作并向市民发放数万件贴合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普法宣传品,让市民时刻感知法治理念。
    3.培养法治行为习惯。积极促进法治理念向法治行为习惯转化,开展“规则与我同行”交通违法行为专项整治,组织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交通管理,严格交通执法行为,教育群众树立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信念。成立交通案件综治中心,整合公安交警、法院、检察、司法等部门力量,以公开公正、快速高效的方式,整治交通违法,加强对驾培人员、新驾驶员的现场警示教育,加大依法交通的公益宣传,逐步形成文明守法的交通习惯。畅通诉讼渠道,推行诉访分离,加强法律援助,引导市民依法表达利益诉求。
(四)坚持法治方式,化解社会治理突出矛盾。
    张家港市以“法治张家港”建设为载体,用法治思维和方式来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用法治的理念和方式,创设了服务改革发展的三个环境。
    1.法治化发展环境。政法部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优化司法指导服务,深入开展“倾听企业呼声、服务企业发展”、“法律手拉手?牵手百千万” 服务民生走基层等活动,有效对接重大项目建设,整合行政和司法资源,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形成了服务大局、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特色品牌。同时,针对执法办案中发现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开展社会风险研判,及时提出有价值的对策或建议,供党委、政府决策参考、促进完善社会治理,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
    2.稳定的治安环境。以“平安张家港”建设为目标,主动应对社会治安动态化、复杂化趋势,狠抓动态巡防,狠抓警力、车辆、装备、科技等巡防资源的优化配置,加强技防建设,实施社会面治安监控系统“三年规划”,建立起“全市覆盖、城乡一体、资源共享、贴近实战”的技防体系,完善空中巡逻与路面巡防的人机互动、监巡对接的实战机制,提高动态治安掌控驾驭能力。不断完善大调解机制,加强专业调解力量和调解机制建设,及早防范、发现和处置各类社会矛盾纠纷,实现社会治安大局持续平稳可控,全市刑事发案、交通事故、火灾事故持续下降(连续三年保持火灾事故零死亡),破案率连续5年全省领先(八类严重犯罪破案率超过92%),圆满实现“三个不发生”的目标,公众安全感达97%以上,为社会治理创设了良好的社会稳定环境。
    3.安全的生态环境。解决群众高度关注的食品、交通、环境等问题,以政府法治实事工程建设为载体,以法治方式营造群众放心的生存环境。建立以“全程控制、产品溯源、诚信保障、风险评价、危害预警和应急响应”为主要内容的风险事前介入、主动监管模式,完善餐饮服务食品安全防控长效机制,成立“食品安全监测中心”,建立食品安全公用信息平台,开展餐厨垃圾专项整治,建成国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市。以“安全生产年”活动为主线,扎实开展安全生产领域“打非治违”专项整治,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启用“智能交通”服务系统,加大对酒后驾驶、吸毒驾驶等重点交通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在完成两轮环保“三三三”工程基础上,进一步完善集源头控制、过程监控、应急防范“三维一体”的环保监管体系,通过严格设置项目引进环保准入门槛,严控高能耗、高污染、群众反响强烈的项目,强化对环境安全的实时监控,建成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
(五)坚持人民满意,确立社会治理评价标准。
    张家港市以人民群众满意作为衡量治理效果是否达到“善治”的标准,确立“三个满意度”作为考核指标。
    1.现代化建设满意度。张家港市政府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全市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2013年起更是把现代化建设细化为“810工程”,即十大制造业基地、十大制造业项目、十大科技载体、十大服务业项目、十大专业市场、十大生态工程、十大基础设施、十大民生工程,各区镇、各部门推进“810工程”的成效纳入全市绩效考核,并委托第三方对现代化建设群众满意度进行测评,与各区镇、各单位考核挂钩。
    2.公众安全感满意度。张家港市贯彻大安全理念,把社会治安、食药品安全、交通安全、环境安全等综合系统治理,取得明显成效,成为2013年全国平安建设苏州现场会的实地参观考察点,2012、2013年公众安全感满意度分别达到97.5%、97%。
    3.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张家港市把法治创建作为全市评比达标创建的五大项目之一,把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作为公众对于社会治理方式、手段和效果的认可指标,制定并实施法治建设满意度测评办法,把法治建设作为完善社会治理方式,提升社会治理成效的主要手段,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达94%,在苏州市领先。

二、实现港城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面临的挑战


    从张家港推进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来看,经过一段时间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依法治理,社会各方面都在现代化进程中处于较为领先的位置,宜居城市、园林城市、环保模范市、双拥模范城、文明城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法治创建先进县市等一批国家级荣誉称号的背后,都是社会治理创新的最新成果,但是,也存在着社会治理的难度与局限,主要表现为:
    1.社会矛盾多发高发与矛盾化解体制机制存在不匹配性。当前处于改革攻坚期、社会转型期、矛盾凸现期,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医患纠纷、劳资纠纷、涉法涉诉等领域矛盾突出,各类矛盾关联性、对抗性增强,个体矛盾容易转化为群体性事件,一般矛盾可能转化为极端事件,这方面的风险在明显增加。基层政府面临压力较大,往往用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化解矛盾,效果不太理想。虽然成立了一些社会矛盾纠纷的专业调解组织,但总体上讲还是行政色彩比较浓,没有很好发挥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在利用第三方参与矛盾化解上还不够。一些地方对信访老户处理办法不多,还存在单纯用经济手段摆平的情况,造成“大闹大解决、小闹小解决”的不良导向,容易形成恶性循环态势。
    2.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基层治理机制不适应。近年来,我市城乡一体化的推进速度比较快,每年的动迁安置量比较大。一些问题开始显现,如动迁后,出现同村居民分散居住在不同社区,村民与村委、党员与党组织、社员与经济合作社相互脱节,人户分离现象比较突出,原来的管理关系被打破,新的管理关系理顺需要一个过程。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和经济的转型升级,原先的村集体经济业态因环保、技术落后等原因不断被淘汰,新的增长点还没有成长起来,村级经济的发展路径不多,影响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到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新建社区建设速度普遍较快,但相关配套设施、公共服务一时难以到位,一些进入集中居住区的农民出现就业难、增收难,生活水平提高不快的问题。农民短时间内实现集中居住后,生活习惯及身份的转换需要时间来磨合,存在不适应;安置小区后期物业费用的累加,形成镇村财政新的费用支出,镇村的负担不断加重。居民自治组织发育不全,原有村里熟人社会被打破,邻里之间相互不熟悉,自我服务、相互帮助缺乏,基层凝聚力出现弱化。
    3.社会组织发展不足与公众增长需求矛盾突出。政府、社会组织、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理顺。政府习惯于大包大揽,有限的管理服务资源无法满足全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中央的政策方向也很明确,政府应该管的要管好,应该服务的要服务好,一些不该由政府承担的管理服务要放出去,交由社会组织来承担。但目前,我市社会组织仍然偏少,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转移职能的能力还远远不够。社会组织质量的提升、承接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循序渐进。虽然政府在培育支持上提供平台、给予资助,但是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能力还是欠缺,真正能承接政府部分转移职能的社会组织不多,主要原因还是社会组织的人才缺乏,经费筹措能力不足,运作模式缺乏创新。同时,政府背景的社会组织目前还是占主力,这种依托行政权力资源推进服务的架构,并不利于激发社会组织的活力。
    4.新市民同城待遇的诉求与城市资源承载能力存在差距。中央制定户籍制度改革实行大中小城市分类政策,严格控制特大城市规模,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在经济发达县市如果全面放开落户条件,对流动人口实行同城化待遇,会产生虹吸效应,给小城市教育、医疗、环境、交通、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造成巨大的压力,财政投入经费问题凸显,地方政府的内在动力不足。我市2012年开始实行积分管理,三年来,我市累计有2.2万名新市民子女凭积分加入居民医保,2.25万名新市民子女积分入读公办学校,1700余名新市民获积分入户准入资格。但是面对新市民在社保、医保、住房、入学等方面较多较高的诉求,给我市各类资源的承载、配置上带来了较大压力。如目前我市新市民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比例已超过70%,但还是不能满足需求。新市民申请市区上学的多,申请乡镇的少,眼光都盯着优质教育资源,都希望上更好的学校。虽然,近几年我市持续加大投入,每年都要新改扩建学校10余所,但资源配置依然跟不上新市民的迫切需求。
    5.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与社会文明风尚存在差距。当前,人们的价值观发生改变,社会上逐利思想泛滥,利益格局不断分化,仇富仇官心理严重。突出表现在网络上,言论不负责任,一旦发生网络负面事件,网民评论观点不客观理性,用语不文明,往往把矛头指向党委政府,处理不好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同时,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尚不健全,法治意识谈薄,一些网络诈骗、电信诈骗花样百出,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不容忽视。
    6.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建共享不充分。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对社会治理信息化建设都十分重视,但总体而言存在纵横两个方向的信息共享水平不高的问题,一个是政府部门普遍实行条线信息封闭式运作,相互之间信息不能兼容互通,比如要取得公安、工商等部门业务信息,需要省级主管部门审批同意,第二个是政府部门与基层信息共享水平不高,基层社区不能共享政府部门工作信息,由此产生信息系统多头管理、重复采集、独立运作情况,信息孤岛较多,资源整合不够,深度应用不足,不仅建设成本高,而且运用效率低。

三、提升港城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1.要加快完善矛盾纠纷预警排查化解体系。按照“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化解在前”的要求,推动矛盾纠纷由事后被动化解向事前主动预防转型,控制社会矛盾增量,预防化解在前。①要强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进一步加快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把稳评工作作为刚性门槛,明确规定对结果运用和责任追究。②构建网上网下的立体式服务机制。通过政府网站、政务微博、12345便民热线、城管E家提供服务,及时回应解决广大市民民生需求。与此同时,开展民生面对面、民情日记、领导干部驻镇、法律早市、走千家访万户送安全等活动,深入基层社区、田间地头,面对面听取意见、实打实解决问题,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③建立矛盾纠纷定期分析研判机制。特别是敏感时期,开展集中研判、专题研判,实行每日矛盾纠纷、涉稳事端联合研判,有效提升预警预防、联勤联动、快速处置能力,超前预警化解各类矛盾纠纷、稳控信访老户。
    2.要加快优化基层社会治理结构。①农民增收,村级集体资产股份量化明晰到社员个人,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失地农民收入稳定,筑牢社会稳定的基础。②社区公共服务,社区提供多元化公共服务产品。特别像社区养老服务,需求量很大,要进一步尝试利用社区资源,包括社区志愿者队伍、社区居民家庭、社区用房等,因地制宜从硬件软件角度挖掘资源,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③基层管理架构,推行和完善“一委一居一站一办”的管理服务新机制,重点加强“五位一体”综治办规范化建设。
    3.要加快社会组织的培育力度。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依靠多元社会主体和社会力量管理社会事务的理念。在此基础上,加强政策创新设计,为各类社会组织的成长、发展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和法律保障。同时,通过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快速培育一批有资质、有影响能承接政府部分社会服务职能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培育他们成长为社会治理的新主体力量。要进一步探索政府职能转变与社会组织承接的内容和方式,在微观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领域,要积极放权社会组织,将服务性、技术性、社会性、认证性等事务交给社会组织承担。通过购买社会组织的服务和专门委托社会组织提供服务等方式,吸纳社会组织发挥其灵活结构、服务便捷的优势,提高社会服务的质量和竞争力,降低行政成本,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4.要加强社会治理信息整合。破除部门信息壁垒,社区采集使用,政府部门结合职能分工,分析研判、实施管理,实现上下互动、部门联动、共建共享局面。加快推进“智慧港城”系统建设,拓展“智慧社区”覆盖面,以社会管理综合信息平台建设为抓手,完善人口房屋信息库、企业法人信息库、空间地理信息库3个基础数据库,将全市划分为1407个网格并配备网格员。
    5.要深入开展核心价值观教育。道德、法律、文化、诚信体系建设等,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要把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一个重要的载体。把学习宣传身边好人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进一步推进“好人文化”建设,深入开展“寻访身边好人张闻明”道德风尚行动,形成“身边好人层出不穷、凡人善举汇江入海”的生动局面。要使“讲文明、破陋习、树新风”专项活动常态化,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要深入开展普法活动,建设新市民法制学校,推进网格化文化服务。以打造“诚信张家港”为目标,以信用制度建设为核心,以政府、企业、个人三大信用主体为重点,加快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健全信用制度规范、加强信用信息征集、推进信用信息应用、建立信用激励和惩戒机制、增强社会信用意识。
    6.要创新新市民管理模式。要把握好几个明确导向。一是增强政府公信力。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基准,操作透明、监督有力。让新市民充分感受人格平等和社会尊重。二是增强新市民归属感。要让新市民摆脱候鸟心态,增强归属感,感到在这个城市工作有价值、生活有奔头。三是提升管理整体成效。通过新市民自觉提供各类综合信息,为公安部门实现人口管控提供强大的基础保障。计生、卫生、人社等职能部门工作更加顺畅,更加全面,社会管理系统工程综合成效能够提升。四是提升新市民素质。通过积分管理鼓励新市民提个人素质、树文明新风、比社会贡献、促遵纪守法。五是打破户籍同政府公共福利挂钩的坚冰。使新市民积分入医、入学真正享受同城待遇、均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