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法文化 >> 人物风采
杨春才:33年的不变守候



【信息时间:2017/9/27  阅读次数:【我要打印】【关闭】

    如果不是穿着这身警服,56岁的杨春才看上去和双山岛的村民没什么两样。黑红的脸膛是长年累月江风的“馈赠”。

  多年前,和许多年轻人不一样,杨春才从部队退伍后选择回岛当警察,守着长江、守着小岛、守着乡亲,这一守就是33年。

 回岛

  双山岛是长江水冲积而成的一个小沙洲,形成不过百年时间。在杨春才回来前,岛上还没有正式的派出所。

  退伍前,正赶上席卷全国的“裁缝潮”。杨春才的叔叔劝他:“学裁缝吧,留在北京。有门手艺,走到哪也不怕。”可他却挠起了头,对于这一行,他不喜欢也不擅长。

  1984年12月,杨春才退伍归来,成为当时江苏省沙洲县(现为张家港市)公安局双山镇保卫科的“合同民警”。虽然穿的是一样的警服,但每月只有36元的工资,比起正式民警差了许多。

  对于这份和普通工人薪水相差无几的工作,很多人是不放在眼里的。有人劝杨春才,干什么不好呢,钱少不说,又苦又累。但杨春才不在乎,因为守着这个岛,他的内心宁静踏实。

  不久,双山岛成立了派出所,杨春才通过考核成为一名公安民警。

扎根

  如今的双山岛“菁菁沙洲,人间锦绣”,但30多年前的它可没这么诗意。

  那个时候,莫说是周围环境,大部分的道路不足一米宽,一脚踏上去,“半个脚踝就入了尘土”,真的是难走。偏偏,杨春才的工作主要是靠走。每天,他要走访几十户人家。没多久,他就把岛上6个村的3500多户居民,挨个走了一遍。

  当时的派出所可谓家徒四壁,连一辆自行车都没有,走访巡逻全靠两条腿。人家一双鞋能穿几年,他倒好,一年穿坏3双鞋。后来有了自行车,虽说暂时“解放”了双腿,却也不省事。一来颠簸不堪,轮胎不经用;二来一下雨,泥路变泥潭,人骑车变成“车骑人”。

  一到汛期,更是白天黑夜连轴转。每天晚上,杨春才都要和村民一起打着手电筒在岸堤来回巡逻,防止涨潮后渗水冲塌江堤,常常忙到半夜才能回家休息。

  每次局里考核,用现在话来形容,简直就是一场“头脑风暴”。“随机抽取一本双山岛村民的户口簿,说出其中一人姓名,我得报出住址、其他家庭成员的名字以及基本家庭情况。”这种现在看起来匪夷所思的考核,没有一次能难倒杨春才。

  说话间,老杨有些“小得意”。

角色

  双山岛民风淳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发案率低。这一点正是不少其他辖区的民警羡慕的,但他们并不清楚,老杨处理的事情有多杂。

  发生刑事案件时,他是民警;交通拥堵时,他是交警;宣传防火知识,他是消防员;村民忘带钥匙,他是“锁匠”;半夜需要渡船,他是“船工”;村民发生纠纷,他是“老娘舅”……

  每天,老杨在不同的角色中自如切换。

  在农村,涉及宅基地的纠纷最为常见。有个村民只要觉得邻居种菜种到了他的地盘,就打电话“骚扰”老杨,有时一天要打好几通。老杨不急也不恼,处理完了手中的事再过去调解。看着对方寸土必争的样子,老杨想了个法子,带上村干部一起测量土地,在双方的见证下,用木桩子划出一条界线。这个村民总算消停了,之后再也没为此事报过警。

  虽说都是些琐事,但老杨从不推诿,每一件都处理得认认真真、妥妥当当。“说实话,村民们还是挺服我的。”老杨把它看作信任、当成责任。 

“逆行”

  33年来,双山岛的行政区域划分几经调整,周边的同事来来去去,只有杨春才一直在这里,坚守着这个小小的警务室。哪怕6年前举家迁出了双山岛后,他上下班不再那么便捷,哪怕2009年起因为同事调动,杨春才成为港区派出所双山警务室里唯一的民警,他也没有萌生过调动的念头。

  “也有几次外调的机会,可我就是舍不得这里。”杨春才说。

  这几年,随着双山岛的开发,游客不断涌向小岛。一到双休日,他就带着警务辅助人员指挥疏导交通,往往要到晚上9点多才能停歇,每每说好的“家庭聚餐”总是缺他一人。妻子是村里的妇女主任,明事理,从不埋怨:“现在的警察待遇蛮好的,要对得起这份薪水。”两口子都一样,内心平和,容易满足。

  自从搬离双山岛,老杨每天又多了一样“关注”——天气预报。如果第二天的天气不适合摆渡,这就意味着他不能按时上岗,那么当晚他就留在警务室不回家。当夜幕降临,对岸车来人往,岛上孤寂无边,杨春才就这样度过了无数个夜晚。

  这些年来,一拨又一拨的居民“离岛上岸”。有些迁出去的居民还总念叨着杨春才,有问题还是要来岛上问一问他。有时,离岛的老年人迷路了,当地的民警也会找到杨春才,杨春才立马就能报出老人子女的名字。

  “还有几年我就退休了,真有点儿不想走。”老杨心里已经有了打算,把老宅的房子翻修一下,留在岛上,这是他憧憬的老年生活。

  33年的朝夕相处,双山岛已经成为老杨生命中的一部分,沉静、质朴、低调,就像他自己。《人民公安报》